时间: 2025-04-25 03:50: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3:50:56
“三刻”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时间上的一个特定点,即45分钟。在古代**的计时系统中,一天被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又分为八刻,每刻相当于现代的15分钟。因此,“三刻”即是一个时辰中的第三个15分钟,也就是45分钟。
“三刻”源自古代**的计时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45分钟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时间观念非常重要,精确的计时系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组织和秩序。因此,“三刻”这样的词汇不仅仅是时间的描述,也反映了文化和社会的秩序感。
对于我来说,“三刻”可能带来一种等待和期待的感觉,尤其是在需要等待某个特定时刻到来时。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计划活动时使用“三刻”来精确计算时间,确保一切按计划进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刻钟的沉默,如同夜空中最深的寂静,每一秒都沉重如铅。”
视觉上,“三刻”可能让我联想到一个古老的时钟,指针缓缓移动到45分钟的位置。听觉上,可能是时钟的滴答声,伴随着时间的流逝。
在英语中,对应的表达可能是“forty-five minutes”,虽然在表达上更为直接,但缺乏了“三刻”这种带有文化历史背景的韵味。
“三刻”这个词汇不仅仅是时间的计量,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