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1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19:24
“口耳讲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口头讲述和耳朵听取来进行交流和传授知识。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通过直接的口头交流来传递信息,而不是通过书面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口耳讲说”常用来描述传统的教育方式,如师徒之间的传授,或是家族内部的秘密传承。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通过口头讲述来传授知识或经验。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或传播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口头交流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口耳讲说”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口”和“耳”两个器官名词加上“讲说”这个动词组成,强调的是通过口头和听觉的方式进行交流。在古代,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口耳讲说成为主要的知识传递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口耳讲说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承方式,尤其是在技艺、医术、武术等领域。这种方式强调师徒之间的直接交流和亲身示范,有助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应用。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传统的师徒关系,那种亲密无间的传授方式,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珍视。它带有一种温暖和传承的感觉。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曾通过口耳讲说的方式学了一些传统技艺,这种方式让我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口耳讲说传千年,师徒情深似海渊。”
想象一位老者在树下向年轻弟子传授技艺,口耳之间的交流,形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的“师匠”制度,也有类似的口耳讲说传承方式,强调直接的口头传授和亲身示范。
“口耳讲说”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也反映了人类对知识的尊重和传承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书面和电子媒介更为普遍,但口耳讲说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讲】
(形声。从言,冓(gōu)声。本义:和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讲,和解也。 、 《战国策·西周策》-而秦未与魏讲也。 、 《史记·樗里子甘茂传》-与魏讲罢兵。 、 《大载礼记·千乘》-以中情出,小曰閒,大曰讲。 、 《战国策·秦策》-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 、 《战国策·赵策》-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
【组词】
讲息、 讲贡、 讲款、 讲盟
4.
【说】
古语的读法。 同: 悦
【引证】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战国策·魏策》-秦王不说。 、 《韩非子·内诸说上》-宣王说之。 、 《韩非子·五蠹》-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