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3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33:15
利齿伶牙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牙齿锋利、整齐,通常用来比喻人的言辞尖锐、机智,能够巧妙地应对或反驳。
在文学作品中,利齿伶牙 常用来形容那些能言善辩、口才极佳的人物,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说话尖刻或机智。在专业领域,如辩论或法律,这个词汇可以形容那些擅长逻辑推理和辩论技巧的人。
利齿伶牙 这个词汇源自汉语,其中“利齿”指的是锋利的牙齿,“伶牙”则指的是整齐、灵活的牙齿。这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比喻意义逐渐强化,成为形容人口才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能言善辩被视为一种才能,尤其在古代,口才好的人往往能在政治和社交场合中占据优势。因此,利齿伶牙 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具有积极的含义。
这个词汇给我的情感反应是积极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聪明、机智、能够在复杂情况下迅速找到解决方案的人。这种联想可能影响我在表达时选择词汇,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擅长沟通和辩论的人时。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的利齿伶牙让课堂上的讨论总是充满活力和深度。他的口才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我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她的利齿伶牙,如同锋利的剑,
在言辞的战场上,无人能敌。
每一句话,都是精心编织的网,
捕捉着听众的心,让他们无法逃脱。
在视觉上,利齿伶牙 可能让我联想到锋利的刀刃或尖锐的牙齿,而在听觉上,它可能让我联想到快速、流畅的对话或辩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harp-tongued" 或 "witty",这些词汇也用来形容那些言辞尖锐、机智的人。
利齿伶牙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形容了人的口才,也反映了社会对能言善辩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能够增强我的语言表现力,使我的表达更加生动和准确。
不要长枪大剑,真个杀人手段高强;生得~,端的吃人脑髓不恕。
1.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
2.
【齿】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 《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发堕齿槁。
【组词】
齿吻、 齿颊
3.
【伶】
(形声。从人,令声。本义:古乐官名、相传黄帝时有伶伦,世掌乐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伶,弄臣也。 、 《韩诗·车邻》-寺人之伶。 、 《国语·鲁语》-令伶箫咏歌。 、 《诗·简兮序》-仕于伶官。 、 《国语·周语》-问之伶州鸠。
【组词】
伶官、 伶工、 伶伦、 伶界
4.
【牙】
(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槽牙)。
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
【引证】
《说文》-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 《左传·隐公五年》。疏:“颔上大齿谓之牙。”-皮草齿牙。 、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组词】
牙祭、 牙疼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