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42: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2:46
“下得”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作动词短语的一部分,表示“能够下来”或“能够完成”。它可以用来描述物理动作,如从高处下来,也可以用来描述抽象动作,如完成某项任务。
“下得”作为一个动词短语,其结构和用法在汉语中相对稳定。它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下”表示向下的动作,“得”表示能够或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短语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下得”常常与勇气、决心和能力联系在一起。它强调了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的能力和决心,这在社会交往中是一个重要的品质。
“下得”这个词给我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克服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在表达中,它可以帮助传达一种坚定和自信的态度。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徒步旅行时,我需要下到一个陡峭的山坡。当时我对自己说:“我下得去这个山坡。”这帮助我克服了恐惧,成功完成了任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下得”:
山高路远,心坚定,
下得险峰,见彩虹。
想象一个人从高处勇敢地下来,背景音乐可能是激昂的,这可以增强“下得”这个词带来的勇气和决心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ble to descend”或“capable of doing”,但这些表达没有“下得”在汉语中的那种直接和简洁的感觉。
“下得”这个词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物理动作,还传达了抽象的能力和决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和有力地传达我的意图和情感。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