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14: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14:53
怨魂:字面意思是指因怨恨而无法安息的灵魂。在传统文化中,怨魂通常指的是因未得到公正对待或遭受极大冤屈而死的人的灵魂,这些灵魂因为强烈的怨恨而无法超生,常常在人间徘徊,寻求复仇或解脱。
怨魂一词源自**古代的民间信仰和道教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丰富,不仅指代具体的灵魂,也象征着深重的怨恨和无法释怀的情感。
在**传统文化中,怨魂常常与冤屈、不公和悲剧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在现代社会,怨魂的概念也被用来探讨社会不公和个人心理问题。
怨魂一词往往带有一种阴森和不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黑暗、孤独和绝望。它也可能激发人们对正义和复仇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怨魂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因长期不满或怨恨而影响他人的人,或者在讲述恐怖故事时用来营造氛围。
在诗歌中,怨魂可以被用来象征深重的情感和无法释怀的过去:
月光下,怨魂徘徊, 诉说着千年未了的哀。 风中传来,幽幽的叹息, 是那不散的怨,缠绕心怀。
怨魂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森林、古老的墓地或幽闭的空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低沉、哀伤的音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ghost”或“spirit”,但它们通常不带有怨恨的含义,而是更普遍地指代灵魂或幽灵。
怨魂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人类对死亡、怨恨和正义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情感深度。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魂】
(形声。从鬼,云声。本义:灵魂,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魂,阳气也。 、 《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 、 《韩诗·出其东门》-聊乐我魂。 、 《论衡·纪妖》-魂者,精气也。 、 《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 《灵枢经》-随神而来往者谓之魂。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魂去尸长留。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魂悸以魄动。
【组词】
魂识、 魂气、 魂骸、 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