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5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59:18
怨责:指因不满或失望而对某人或某事进行责备或批评。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负面情绪,表达一种因为期望未被满足而产生的责怪态度。
怨责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怨”和“责”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怨”指不满或恨意,“责”指责任或责备。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怨责”一词,专门用来表达因不满而产生的责备。
在**传统文化中,怨责往往与道德责任和人际关系紧密相关。在儒家思想中,个人的行为应当符合道德规范,否则会受到社会的怨责。在现代社会,怨责也常常出现在职场、家庭和公共生活中,成为处理冲突和责任分配的一种方式。
怨责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压抑和不满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紧张的人际关系、冲突的场景和内心的痛苦。在表达时,怨责往往需要谨慎使用,以免加剧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工作失误而被上级怨责的情况。这种经历让我意识到,在面对怨责时,保持冷静和理性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在诗歌中,可以将“怨责”融入到表达内心情感的句子中:
月光下,她的泪光闪烁, 对爱的怨责,如夜风轻拂。 心中的痛,无声诉说, 只愿时光,能抚平这一切。
怨责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沉的天气、压抑的音乐和紧张的面部表情。在视觉上,可能会想到一幅描绘冲突或失望的画面。
在英语中,与“怨责”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blame”或“reproach”。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同样表达因不满而产生的责备,但在语境和用法上可能有所不同。
怨责是一个表达负面情绪和责备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用法和含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怨责的细微差别和恰当使用它,对于有效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怨责的理解更加全面,也更加意识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语境和情感因素。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责】
欠别人的财物 同: 债
【引证】
《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听称责以傅别。 、 《左传·昭公二十年》-薄敛已责。 、 《管子·轻重乙》-使无券契之责。 、 《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博言负责数百万。 、 《书·金滕》-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 《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 《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汉书·高帝纪上》-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