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0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02:55
“到三不着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到了三却不到两”,比喻做事不切实际,没有条理,或者说话不着边际,缺乏逻辑性。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通常用来批评某人的行为或言论缺乏条理和逻辑。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如思维混乱、行为无序。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某人的言论或行为缺乏逻辑性。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逻辑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强调条理性和逻辑性的重要性。
同义词:
反义词: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仍然用来形容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在文化中,强调条理和逻辑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个成语在批评那些缺乏条理和逻辑性的行为或言论时非常有用。它反映了人对于有序和逻辑性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混乱和无序的感觉,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杂乱的房间、无序的思维或混乱的计划。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批评那些说话或做事缺乏条理的人。例如,当某人提出一个混乱的计划时,我可能会说:“你的计划到三不着两,我们需要一个更有条理的方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思绪如风,到三不着两, 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杂乱的文件堆、无序的书架或混乱的房间。听觉上,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混乱的对话或无序的演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over the place”,用来形容某人的思维或言论非常混乱,没有条理。
“到三不着两”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用来批评那些缺乏条理和逻辑性的行为或言论。它反映了*人对于有序和逻辑性的重视,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我的想法,并且在批评他人的时候更加有说服力。
1.
【到】
(形声。从至,刀声。本义:到达,达来,去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到,至也。 、 《诗·大雅·韩奕》-靡国不到。 、 《战国策·齐策》-虽隆薛之城到于天。 、 《水经注·江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李斯《谏逐客书》-功施到今。 、 宋·王安石《伤仲永》-复到舅家。
【组词】
到时、 飞机半夜到北京;官员到后,会就开始了;到头来
2.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着】
(着为著的俗字)。
穿。
【引证】
《资治通鉴》-恂常私着胡服。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二刻拍案惊奇》-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
【组词】
着衣、 着绯
5.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