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4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47:26
寤寐不宁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寤(wù,意为醒来)、寐(mèi,意为睡着)、不(bù,意为否定)、宁(níng,意为平静、安宁)。字面意思是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都无法得到安宁,形容心情极度焦虑或困扰,无法平静。
寤寐不宁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安宁和平静被视为重要的生活状态。因此,寤寐不宁** 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和对不安状态的排斥。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孤独和焦虑。它可能引发对生活中压力和挑战的反思。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因工作压力、人际关系或其他生活**而感到的内心不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寤寐不宁,思绪如潮,难觅安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restless night" 或 "sleepless night",但这些表达没有寤寐不宁 那么强烈的文化和情感色彩。
寤寐不宁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生理状态,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是夜玄宗与杨妃同寝,毕竟因心中有事,寤寐不宁。
1.
【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寤,寐觉而有言曰寤。 、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组词】
寤言、 寤寐、 寤宿、 寤怀、 寤辟、 寤叹、 寤迁、 寤觉
觉悟,认识到。 同: 悟
【引证】
《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擗有摽。 、 《史记·李斯列传》-而心尚未寤也。 、 《汉书·陈胜项籍传赞》-身死东城,尚不觉寤。 、 《淮南子·要略》-欲一言而寤。 、 《楚辞·离骚》-哲王又不寤。 、 郭璞《尔雅序》-别为《音图》,用祛未寤。
【组词】
寤然、 寤移
2.
【寐】
(形声。本义:睡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寐,卧也。 、 《诗·卫风·氓》-夙兴夜寐。 、 《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 、 《国语·晋语》-归寝不寐。 、 《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 、 《资治通鉴·唐纪》-门卒方熟寐。 、 宋·范仲淹《渔家傲》-人不寐。 、 明·魏禧《大铁椎传》-子灿寐而醒。 、 《聊斋志异·狼三则》-乃悟前狼假寐。
【组词】
夜不能寐;梦寐(睡梦)以求;寐息(睡眠;卧息、 寐寤、 寐觉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