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1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13:22
南蛮鴂舌(nán mán jié sh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南方的蛮族的鸟的舌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声音难听或语言难以理解,带有贬义。
在文学作品中,南蛮鴂舌常用来形容某些人物的说话方式或语言风格让人难以接受或理解。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学术讨论中会出现。
南蛮鴂舌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源自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南蛮”,结合“鴂舌”(一种鸟的舌头)来比喻难懂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有所变化,但基本保持了其贬义的特性。
在古代,南方地区常被视为“蛮夷之地”,因此“南蛮”一词带有一定的地域歧视色彩。南蛮鴂舌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南方地区的某种偏见和误解。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涉及到对语言难听或难以理解的批评。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某些方言或外语的难以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学术或文学讨论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些复杂的理论或深奥的文学作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南蛮鴂舌声难辨, 古调新词意自远。 一曲悠扬传千古, 不解其中味者难。
在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些古老的地图或文献中对南方地区的描绘。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某些方言或外语的独特发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用来形容语言的难以理解,例如英语中的“gibberish”或“jibber-jabber”。
南蛮鴂舌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太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对南方地区的某种偏见和误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1.
【南】
佛教用语
【组词】
南无
2.
【蛮】
(形声。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蛮,南蛮也。 、 《周礼·大司马》-蛮畿。 、 《周礼·职方氏》-蛮服。又,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 《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 《书·禹贡》-三百里蛮。 、 《诗·小雅·采芑》-蛮荆来威。 、 《国语·周语》-蛮夷要服。 、 杜甫《闷》-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
【组词】
蛮声哈剌、 蛮人、 蛮布、 蛮风、 蛮烟
3. 【鴂】 伯劳鸟:“楚、越间声音特异,~舌踔噪,今听之恬然不怪。”。
4.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