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5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56:41
下疳 是一个医学术语,主要用于描述一种性传播疾病,即梅毒的早期症状之一。下疳通常表现为一个硬结、无痛的溃疡,常见于生殖器区域,但也可能出现在口腔或其他与性接触相关的部位。
下疳一词源自拉丁语“chancre”,意为“溃疡”。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用来特指梅毒的早期症状。
在历史上,下疳与梅毒的流行与社会道德、卫生条件有关。在某些文化中,提及下疳可能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和社会禁忌。
提及下疳,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性传播疾病的恐惧、厌恶或同情。它也可能唤起对历史时期疾病流行的联想。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出现在健康教育、医学讨论或历史学习中。例如,在性健康课程中学习到下疳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在诗歌中,下疳可以被用作隐喻,象征生活中的痛苦或道德的堕落:
他的心,如被下疳侵蚀, 无声的溃疡,深藏不露。
结合图片,下疳可能让人联想到医学插图中的溃疡图像。在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医学讲座中关于性传播疾病的讨论。
在不同语言中,下疳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医学意义和情感联想大致相似。例如,在法语中,下疳被称为“chance”。
下疳作为一个医学术语,虽然在日常对话中不常见,但在医学教育和健康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性传播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类专业术语可以增强沟通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疳】
俗称疳积 。泛指小儿因多种慢性疾患而致,形体干瘦,津液干枯的症候。
【引证】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