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9:15
“日以为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每天如此,以为常”。它描述的是一种行为或状态已经成为日常惯,以至于人们不再感到新奇或特别注意。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人物的惯性行为,或者某种社会现象的常态化。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以为常,不再感到惊讶。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它可能被用来分析*惯形成的过程或社会行为的常态化。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反义词则强调了与“日以为常”相反的新鲜感和不常见性。
“日以为常”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总结。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在*文化中,惯和常规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意义。人们认为,良好的惯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日以为常”这个成语在强调惯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常规和秩序的重视。
这个成语可能带给人一种稳定和安全感,因为它暗示了一种可预测性和连续性。然而,它也可能让人感到厌倦或缺乏创新,因为它排除了变化和新奇的可能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常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我每天的例行公事,比如每天早上的咖啡时间,已经成为我日以为常的一部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微露,日以为常,/ 咖啡香气,唤醒梦乡。/ *惯成自然,岁月悠长,/ 在这日常的旋律中,我找到了方向。”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每天相同的时间,坐在相同的位置,做着相同的事情。这种重复的行为可以通过视觉艺术来表达,而通过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稳定的曲子来象征这种日常的连续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ke for granted”或“it's just another day”,它们都传达了一种对日常事物的*以为常。
“日以为常”这个成语在描述惯和常规方面非常有力,它提醒我们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我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不然则予之耽寝,日以为常,记者语简而不尽其详,亦不可知。
妪往来两地,~。
1.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
2.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3.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4.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