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5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51:12
词汇“敲冰玉屑”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字面意思和文化背景出发。
“敲冰玉屑”字面意思是通过敲击冰块产生如玉石碎片般的冰屑。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对某种精致或珍贵物品的比喻,形容某种物质或过程的精细、珍贵或美丽。
由于“敲冰玉屑”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可能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作为形容词或比喻使用,来形容某种精致或珍贵的事物。
由于“敲冰玉屑”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可能源自古代文人对精致事物的赞美和比喻。
在**传统文化中,玉石象征着高贵和纯洁,冰则常用来比喻清澈和纯净。因此,“敲冰玉屑”可能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被用来形容某种高雅或纯净的事物。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一种清新、高雅的感觉,联想到冬日里的纯净和宁静。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用,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
在创作一首关于冬日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敲冰玉屑”来形容冬日清晨的宁静和美丽。
想象冬日里敲击冰块的声音,清脆如玉,视觉上则是晶莹剔透的冰屑,如同玉石碎片般美丽。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比喻和形容词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
“敲冰玉屑”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体现了汉语中丰富的比喻和形容手法,对于理解和欣赏汉语文化中的精致和美学有一定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后三年,当予亡命,萧永言同醉,见予举似,急索纸而恨无敲冰玉屑,以备恶语。
1.
【敲】
(形声。从攴,高声。攴,pū,轻击。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本义:敲击,叩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敲,击头也。 、 《左传·定公二年》。释文:“击声也。”-夺之杖以敲之。 、 《吕氏春秋·当务》-下见共王五伯,将敲其头矣。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僧敲月下门。 、 、 、 、 清·黄宗羲《原君》-敲剥天下。
【组词】
敲扑、 敲丝、 敲枰、 敲翻
2.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
3.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 《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君无故玉不去身。 、 《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五玉。 、 《周礼·王府》-王齐则共食玉。 、 《书·洪范》-惟辟玉食。 、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玉情儿、 玉墀、 玉阙、 玉虚、 玉树、 玉砚、 玉雕、 玉栏
4.
【屑】
(形声。从尸,肖声。本义:碎末) 同本义。
【引证】
《晋书·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
【组词】
米屑;屑涕、 屑候
研成碎末。
【引证】
《新唐书》-客至,屑槟榔、龙脑、香蛤以进。
【组词】
屑玉、 屑没、 屑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