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48: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7:48:35
寒食散:寒食散是一种古代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其名称来源于其成分多为寒性药材,如防风、桂枝等,以及其在寒食节期间常用的*俗。
文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寒食散常被提及,用以描绘人物的病痛或治疗过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服用寒食散的情节。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寒食散较少直接使用,但可能会用“寒药”或“解热药”等词汇替代。 专业领域:在中医药领域,寒食散是一个具体的药方,用于专业治疗。
同义词:寒药、解热药、风寒药 反义词:温药、补药
词源:寒食散的名称源于其成分多为寒性药材,以及其在寒食节期间常用的*俗。 演变: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寒食散的配方和使用方法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功效和名称保持不变。
文化背景:寒食节是*传统节日,期间禁火、吃冷食,寒食散的使用与此俗相关。 社会影响:寒食散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情感反应:寒食散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医疗方式和节日*俗,带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情感。 联想:想到古代医者、传统节日、自然疗法等。
经历或故事:在中医药课程中学*到寒食散的配方和功效,对传统医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诗歌:
寒食散中桂枝香,
风寒头痛一剂良。
古方今用传千年,
医道自然心自安。
视觉联想:想到古代医者的药箱、药材的形态、寒食节的冷食。 听觉联想:想到古代医者的诊断声、药材的研磨声。
比较: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药方可能被称为“冷药”或“解热药”,但其具体成分和使用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总结:寒食散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中药方剂,其名称和使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在现代,虽然其直接使用较少,但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仍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学术价值。 反思:了解寒食散不仅增加了对中医药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语言学*和表达有积极影响。
1.
【寒】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寒,冻也。 、 《列子·汤问》注-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 《易·说卦》-乾为寒。 、 《左传·哀公十二年》-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 、 《左传·昭公四年》-以享司寒。 、 《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曰寒风。 、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庄子·德充符》-饥渴寒暑,是事之变。 、 《乐府诗集·木兰诗》-寒光照铁衣。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凄神寒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寒肃、 寒悄、 寒衾、 寒噤
2. 【食】 ——用于人名的字。如汉代的郦食其、审食其。
3.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