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2:03: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2:03:26
敲削(qiāo xiāo)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敲打来削减或去除。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比喻性地指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剥削或压榨他人,尤其是指不公平或不道德地获取利益。
敲削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敲”(敲打)和“削”(削减)两个动作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它可能更多地用于描述物理上的敲打和削减,而随着语言的发展,其比喻意义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敲削可能与不公平和不道德的行为相关联,反映了社会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在现代社会,敲削的概念仍然与不公平的商业行为和社会不公有关。
敲削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贪婪、不公和剥削。它可能引发对不公平行为的愤怒和对受害者的同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某人通过不正当手段敲削他人,这种行为通常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敲削”来比喻贪婪的行为:
贪婪的手,敲削着无辜的灵魂, 在黑暗中,无声地掠夺着光明。
敲削可能让人联想到金属敲打的声音,以及削减物体时的视觉形象,这些联想都与力量和剥削有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xploit”或“rip off”,它们也有剥削或不公平获取利益的含义。
敲削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比喻意义,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敲打和削减,还广泛用于描述不公平和不道德的行为。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批判社会中的不公现象。
1.
【敲】
(形声。从攴,高声。攴,pū,轻击。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本义:敲击,叩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敲,击头也。 、 《左传·定公二年》。释文:“击声也。”-夺之杖以敲之。 、 《吕氏春秋·当务》-下见共王五伯,将敲其头矣。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僧敲月下门。 、 、 、 、 清·黄宗羲《原君》-敲剥天下。
【组词】
敲扑、 敲丝、 敲枰、 敲翻
2.
【削】
削弱,削减。
【引证】
《韩非子·五蠹》-辩智而鲁削。 、 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兵挫地削。 、
徒峭。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组词】
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x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