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8:5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8:57:57
词汇“取怒”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们将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即探讨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
“取怒”字面意思可能是“引起愤怒”或“激怒”。在这里,“取”可以理解为“引起”或“招致”,而“怒”则是“愤怒”的意思。
由于“取怒”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创造性地使用这个词汇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或情境。在口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激怒”、“惹怒”等更为常见的表达。
由于“取怒”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难以追溯。在现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更多地使用“激怒”等词汇。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取怒”可能被用来描述某种特定的行为或情境,尤其是在强调礼仪和社交技巧的场合。
“取怒”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冲突、不愉快和紧张的氛围。它可能引起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涉及到引起他人的愤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避免激怒他人的情况。例如,在工作中,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同事或上司愤怒的言辞是非常重要的。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取怒”来创造一种紧张或冲突的氛围。例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因为某种行为或言辞而面露怒容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愤怒的吼叫或争吵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引起愤怒的行为,例如英语中的“provoke anger”或“incense”。
尽管“取怒”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提供了一种表达引起愤怒行为的途径。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复杂的情感和社交情境。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