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7 17:4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7:44:00
早春:指春季的早期,即冬末春初,天气开始转暖但仍有寒意,万物开始复苏的时节。
“早春”一词由“早”和“春”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早”表示时间上的早期,“春”则指春季。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春”逐渐被用来特指春季的早期阶段。
在**文化中,早春常与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在诗歌和绘画中,早春的景象常被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早春给人以清新、生机勃勃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嫩绿的叶子、绽放的花朵和温暖的阳光。这种情感反应常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在个人生活中,早春可能意味着户外活动的增多,如踏青、赏花等。它也可能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新学期的开始或新工作的起步。
诗歌: 早春的晨曦,轻抚着大地, 嫩绿的芽儿,悄悄探出头。 微风中,花香四溢, 生命的旋律,在晨光中奏响。
在英语中,“早春”可以翻译为“early spring”,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法语的“printemps précoce”。不同文化中,早春的象征意义和庆祝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新生和希望。
通过对“早春”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描述季节的词汇,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新的开始和生命的活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并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价值观。
1.
【早】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日”,下面是“甲”。“甲”的最早写法象“十”,指皮开裂,或东西破裂。“早”即天将破晓,太阳冲破黑暗而裂开涌出之意。本义:早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早,晨也。 、 《诗·召南·小星》疏-晨初为早。 、 《老子》-是谓老服。 、 唐·韩愈《原毁》-早夜以思。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早莺争暖树。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早暮咈吾耳。 、 《聊斋志异·促织》-早出暮归。
【组词】
清早、 明早、 早出晚归、 起早贪黑;早天、 早角、 早朝、 早膳、 早霞、 早堂、 大清早
2.
【春】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 、 《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 、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 、 《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 、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组词】
春归、 春闱、 春蚕、 春事、 春人、 春试、 春忙、 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