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0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9:04:14
推聋作哑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假装聋子和哑巴,即故意不听取或不表达意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故意装作不知道或不表态,以避免参与或承担责任。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推”(假装)、“聋”(聋子)和“作哑”(哑巴)三个字组成,形象地描述了假装无知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责任和参与的态度。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认为保持沉默是一种智慧,但在其他情况下,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逃避责任。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消极和逃避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不愿站出来的人,可能会引起一定的负面情感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同事在团队讨论中推聋作哑,不愿分享自己的想法,这让我感到团队合作受到了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暴的中心,他推聋作哑,如同沉默的雕像,避开命运的呼唤。”
想象一个会议室中,一个人低头不语,周围的人都在讨论,但他的表情和姿态显示出他故意不参与,这种场景可以带来一种视觉上的隔离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把头埋在沙子里),意思也是逃避现实或问题。
推聋作哑 这个成语在描述人们逃避责任或问题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而且在专业领域也有其应用。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1.
【推】
(形声。从手,隹(zhuī)声。本义: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推,排也。 、 《仓颉篇》-推,軵也,前也。 、 《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 《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推堕附马河中。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始欲着推字。 、
【组词】
推毂、 推抢、 推沟、 推行、 推引、 推天抢地、 推转
2.
【聋】
(形声。从耳,龙声。本义:丧失听觉能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聋,无闻也。 、 《庄子·逍遥游》-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
3.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