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3:58
土仪(tǔ yí)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土特产或地方性的礼物。它通常指的是某个地区特有的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人,以表达敬意或友好。
在文学作品中,土仪常用来描绘人物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在古代文学中,如《红楼梦》中贾母送给黛玉的礼物就可以称为土仪。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这是我家乡的土仪,请收下”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在专业领域,如旅游、文化交流等,土仪也是一个常用的词汇。
同义词:特产、地方礼物、地方特产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可以与“普通礼物”相对比
土仪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土”(地方的)和“仪”(礼物)组成。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就已经存在,并且在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赠送土仪是一种传统的礼仪,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它也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在社会交往中,土仪常常被用作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工具。
土仪这个词给人以温馨和亲切的联想,它让人想到家乡的味道和亲人的关怀。在情感上,它常常与感恩和珍惜联系在一起。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旅行时购买当地的土仪作为礼物送给朋友,这不仅是一种礼物,也是一种分享旅行经历和地方文化的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土仪相赠,情谊绵绵。”
土仪可以联想到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物品,如手工艺品、食品等。在视觉上,这些物品往往色彩丰富,形状各异。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人们在赠送土仪时的祝福语和笑声。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词汇有“souvenir”(纪念品)和“gift”(礼物),但它们并不完全等同于“土仪”,因为“土仪”更强调地方特色和文化意义。
土仪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它不仅是物质的礼物,也是文化和情感的传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和理解**文化。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