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3:5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3:55:37
词汇“伏莽”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于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伏莽”字面意思是指潜伏的草莽,比喻隐藏在社会底层或未被发现的人才或隐患。在古代文献中,它常用来形容那些隐居不仕、潜心学问或技艺的人。
“伏莽”可能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伏”意为潜伏,“莽”指草莽。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较少见。
在古代社会,“伏莽”可能与隐士文化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居生活的尊重和对未被发掘人才的重视。
该词汇给人一种神秘和深邃的感觉,联想到那些隐藏在社会底层或自然界中的未知和潜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潜伏”或“隐士”等词汇来描述类似的概念,而“伏莽”则更多地保留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山林深处伏莽士,不问世事自逍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茂密的森林,隐藏着未被发现的宝藏或人才。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宁静或神秘的音乐来增强这种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隐士或潜伏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伏莽”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隐居和未被发掘人才的重视。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莽】
(会意。从犬,从茻。原意是犬跑到草丛中逐兔,假借为茻,草丛)。
草丛。
【引证】
《小尔雅》-莽,草也。 、 《左传·哀公元年》-暴骨如莽。 、 《孟子》-在野曰草芒之臣。 、 《汉书·扬雄传》-罗千乘于林莽。 、 《汉书·景帝纪》。注:“草稠曰荐,深曰莽。”-地饶广荐草莽水泉。 、 《易·同人》-伏戎于莽。
【组词】
莽林、 莽渺、 莽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