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4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47:30
词汇“木燧”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木燧”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木燧”字面意思是指用木头制成的取火工具,类似于燧石。在古代,人们使用木燧通过摩擦生火,是一种原始的取火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木燧”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生活场景,或者作为一种象征,代表原始、朴素的生活方式。在口语和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因为它已经被更现代的取火工具所取代。
“木燧”一词源于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取火方式被更高效的工具所替代,因此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在古代社会,木燧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反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水平。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更多地出现在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提到“木燧”,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原始、野性的生活,以及人类对火的控制和利用的历史。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过去的怀旧情感,或是对人类智慧的赞叹。
在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或使用木燧。然而,在某些户外生存技能培训或历史重现活动中,可能会涉及到木燧的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木燧”作为一个意象,用来表达对古老生活方式的怀念: “木燧生烟,古风悠悠, 时光流转,火种依旧。”
想象一下,在古老的森林中,一个人手持木燧,用力摩擦,木屑飞扬,火星四溅,这是一种原始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场景。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取火工具可能有着不同的名称和使用方式,但它们都代表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一个共同特征——对火的控制。
“木燧”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语言在记录和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燧】
(会意。从火,遂声。本义:古代取火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燧,塞上亭守烽火者。 、 《玉篇》-燧,以取火于日。 、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 《论语·阳货》-钻燧取火。 、 《左传·文公十年》-命夙驾载燧。 、 《人类的出现》-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 《史记·周本纪》。正义:“炬火也。”-幽王为熢燧。
【组词】
燧(铜)镜(古代用以向日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