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2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27:03
“养心”一词的字面意思是通过某种方式来培养和维护内心的平和与健康。它通常涉及精神修养、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维护。
在文学中,“养心”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如“读书养心”、“静坐养心”。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这段时间我需要养养心”,意味着需要时间来放松和恢复精神。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中医学,“养心”可能涉及特定的实践和疗法,旨在促进心理健康和情绪平衡。
同义词“修身”和“养性”都强调内在的修养和提升,而“调心”则更侧重于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调整。反义词“伤神”和“损心”则指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养心”一词源自**古代的哲学和医学思想,强调通过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环境来维护心理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心理学和日常语言中。
在**文化中,“养心”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紧密相关,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我修养。在现代社会,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养心”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管理方式。
“养心”一词给人以宁静、平和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自然、和谐与内心的宁静。它鼓励人们关注内在的自我,寻找生活中的平衡与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通过阅读和冥想来养心,尤其是在压力大的时候,这些活动帮助我恢复平静和专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养心”:
静夜思,书卷开,
字字句句养心怀。
月光下,心自宽,
一缕清风送安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宁静山水或静谧书房的画面,音乐方面,可以选择轻柔的古典音乐或自然声音,如流水声、鸟鸣声,来增强“养心”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mindfulness”(正念)或“self-care”(自我关怀),它们都强调关注内在的自我和心理健康。
“养心”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涉及个人的内在修养,也与文化和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养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促进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1.
【养】
(形声。从食,羊声。本义:饲养)。
供养,奉养;抚育。
【引证】
《说文》。古文从攴,未详。疑厮养作此字。-养,供养也。 、 《礼记·郊特牲》-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 、 《荀子·礼论》-殳能生之不能养之。 、 《韩非子·五蠹》-养不亏。 、 、 《韩非子·五蠹》-不食力而养足。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养公姥。 、 、 《史记·魏公子列传》-归养。 、 宋·王安石《伤仲永》-以养父母。
【组词】
养娇囡、 养家人、 养济院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