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01: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01:16
“作覆”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作出回复”或“给予答复”。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更多出现在古文或特定的书面语境中。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覆”常用于书信往来中,表示对某封信件的回复。在口语中,现代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回复”、“答复”等词汇。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文书或官方文件中,可能会使用“作覆”来表示正式的回应。
“作覆”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作”意为“做”或“进行”,“覆”意为“覆盖”或“回复”。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回复”、“答复”等词汇更为常用,“作覆”的使用频率降低。
在古代中国,书信是重要的沟通方式,因此“作覆”在书信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了礼仪和尊重,尤其是在官方和正式的通信中。
“作覆”给人一种正式和庄重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书信往来,带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现代生活中,我更倾向于使用“回复”或“答复”,因为这些词汇更为常见和自然。然而,在某些正式或复古的场合,使用“作覆”可以增添一种古典的韵味。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使用“作覆”来营造一种古典或正式的氛围,例如:
他手持羽笔,缓缓作覆,字字珠玑,回溯千年情谊。
想象一位古代文人在书案前,手持毛笔,认真地书写回信,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古琴的悠扬声音,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宁静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ply”或“respond”,这些词汇在现代英语中更为常用,而“作覆”则更多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色。
“作覆”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在特定的语境和场合中,适当使用“作覆”可以增添语言的韵味和正式感。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覆】
(形声。覆盖,復声。本义:翻转,倾覆)。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檀弓》。注:“谓茨瓦也。”-见若覆夏屋者矣。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楚辞·天问》-覆舟斟寻。 、 《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庄子·德充符》-虽天地覆坠。 、 《汉书·贾谊传》-前车覆,后车诫。
【组词】
覆盆、 覆手、 覆杯、 覆水、 覆篑、 覆醢、 覆酱烧薪、 覆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