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3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37:13
词汇“抱关击柝”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抱”、“关”、“击”、“柝”。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抱关击柝”字面意思是指抱着门闩敲打门板。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是:“晋侯围原,命士会城之,原人抱关击柝以应。”这里的“抱关击柝”指的是原人守卫城门,抱着门闩,敲打门板,以示警戒和防御。
在文学作品中,“抱关击柝”常用来形容守卫森严,或者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不常用,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抱关击柝”这个成语源自《左传》,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固定表达,用来描述守卫城门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是用来形容人在紧急或重要时刻坚守职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守卫和防御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因此,“抱关击柝”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职责和忠诚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坚定和责任感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不退缩,坚守岗位的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紧急情况下依然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的人,比如医护人员、警察等。
在诗歌中,可以将“抱关击柝”融入到描述坚守和责任的场景中,例如:
夜深人静时,
抱关击柝声。
坚守岗位上,
忠诚心不更。
想象一下古代城墙上,士兵们抱着门闩,敲打门板的声音,这种声音给人一种紧张和警惕的感觉。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找到,比如英语中的“stand guard”或“keep watch”,虽然不如“抱关击柝”那样形象和富有文化内涵。
“抱关击柝”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职责和忠诚的重视,也反映了守卫和防御在文化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有其价值,提醒我们在关键时刻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者可也。
1.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
2.
【关】
(形声。从门,丱(guān)声。金文作“門”,象门里有门闩形,本象形字。小篆繁化,变成了形声字。本义:门闩)。
门闩。闩门的横木。
【引证】
《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 、 《史记·魏公子列传》-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
【组词】
关牡、 关楗、 关龠
3.
【击】
(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以击柱。 、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 、 《楚辞·九歌·国殇》-援玉 枹兮击鸣鼓。
【组词】
击壤、 击节、 击鞠
4.
【柝】
(形声。从木,橐声。本义:巡夜打更用的梆子)。
同本义。
【引证】
《周礼·天官·宫正》-夕击柝而比之。 、 《左传·哀公七年》-鲁击柝闻于邾。 、 《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以为寡。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范宁注:“柝,两木相击。”-大夫击门,士击柝。 、 《乐府诗集·木兰诗》-朔气传金柝。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组词】
柝击、 柝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