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4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42:49
“孤烛”字面意思是指单独一支蜡烛。基本含义通常指的是孤独、孤立无援的状态,或者在黑暗中唯一的照明来源,象征着希望或坚持。
在文学中,“孤烛”常用来描绘孤独或寂寞的场景,如在夜晚独自一人时点燃的蜡烛。在口语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表达孤独或需要安慰的语境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用来讨论孤独感或社会隔离。
同义词在表达孤独或单独的光源时相似,但“孤烛”更强调孤独和脆弱的感觉。反义词则强调光明、热闹或集体的氛围。
“孤烛”由“孤”和“烛”两个字组成。“孤”字古已有之,表示单独、孤独;“烛”字则指蜡烛,古代照明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孤烛”逐渐被用来象征孤独和坚持。
在**文化中,“孤烛”常与诗词中的孤独意境相联系,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孤独感。在西方文化中,也可能用来表达类似的情感,如在圣诞节期间,单独一支蜡烛常用来象征希望和光明。
“孤烛”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忧郁和孤独,但同时也可能激发人们对坚持和希望的联想。它提醒我们在困难时刻仍需保持希望和勇气。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独自旅行中,夜晚在旅馆房间里点燃一支蜡烛,那种孤独却又宁静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孤烛”可以这样使用:
在寂静的夜里,
孤烛轻轻摇曳,
照亮了心中的梦,
温暖了孤独的夜。
视觉上,“孤烛”可能让人联想到一支点燃的蜡烛,周围是黑暗的房间。听觉上,可能是蜡烛燃烧时的轻微噼啪声,或是夜晚的寂静。
在不同文化中,“孤烛”的象征意义相似,都与孤独和希望有关。例如,在日本的“盆踊り”节日中,人们点燃蜡烛以纪念祖先,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孤烛”是一个富有情感和象征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描绘了孤独的状态,也象征着在困难中的坚持和希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情感深度。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烛】
(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烛,庭燎大烛也。 、 《仪礼·燕礼》-执烛于西阶上。 、 《周礼·司烜氏》。注:“树于门外,曰大庭燎。”-共坟烛庭燎。 、 《礼记·曲礼》-独不见跋。 、 《仪礼·士丧礼》注-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举烛者,尚明也。 、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 陆游《雪夜感旧》-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组词】
烛火、 烛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