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1:3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1:34:04
杖责:指用棍棒或其他硬物对某人进行体罚,通常是作为惩罚手段。这种惩罚方式在**古代法律中较为常见,用于惩戒犯罪或违反规定的人。
杖责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杖”指的是棍棒,“责”则是惩罚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刑罚方式逐渐被更人道的惩罚手段所取代,但在某些文化或地区,类似的体罚仍然存在。
在**古代社会,杖责是一种常见的公开刑罚,用以警示他人,维护社会秩序。这种刑罚方式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观念。
杖责一词往往带有一种严厉和残酷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痛苦和屈辱。在现代社会,这种惩罚方式已被普遍认为是不人道的,因此在提及或使用该词汇时,往往会带有批判的意味。
在现代社会,杖责作为一种刑罚方式已经很少见,但在某些传统或封闭的社区,类似的体罚可能仍然存在。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家长可能会用棍棒教育孩子,这种做法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批评。
在创作中,可以将杖责作为一种象征,代表权威和压迫,或者用以描绘一个时代的残酷和不公。例如,在写一个关于古代刑罚的故事时,可以通过描述杖责的场景来展现那个时代的黑暗面。
杖责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棍棒、血迹、痛苦的表情等。听觉联想则可能是棍棒击打身体的声音、受罚者的呻吟和旁观者的窃窃私语。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体罚方式有不同的名称和实施方式。例如,在西方历史中,鞭刑是一种常见的刑罚,而在中东某些地区,石刑则是一种极端的惩罚方式。
杖责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刑罚制度,也引发了关于人权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道和法治,避免使用任何形式的体罚。通过对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反思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法律制度。
1.
【杖】
(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杖,持也。 、 《书·牧誓》-王左杖黄钺。 、 《汉书·韩信传》-杖剑从之。 、 《汉书·武帝纪》-杖斧。
【组词】
杖斧、 杖楫、 杖斧之臣、 杖策、 杖节
2.
【责】
欠别人的财物 同: 债
【引证】
《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听称责以傅别。 、 《左传·昭公二十年》-薄敛已责。 、 《管子·轻重乙》-使无券契之责。 、 《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博言负责数百万。 、 《书·金滕》-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 《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 《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汉书·高帝纪上》-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