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2:11
“才识不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才能和见识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或标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或任务上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或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才识不逮”常用于批评或讽刺某人的无能或无知。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委婉地指出某人的不足,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自尊。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管理,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评估某人的专业能力是否符合职位要求。
“才识不逮”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的“才识”指的是才能和见识,“不逮”意味着没有达到或不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的才能和学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才识不逮”这个成语在评价个人能力和成就时经常被使用。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评价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负面评价的情感色彩,可能会让人感到尴尬或不安。它提醒人们需要不断学*和提升自己,以避免被认为“才识不逮”。
在教育领域,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学生,他们在某些科目上的表现不佳,可以形容为“才识不逮”。这促使我更加关注他们的个性化学*需求,帮助他们提升能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才识不逮,诗篇难成,心事谁知?”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学者在书房中苦思冥想,但始终无法解决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背景音乐可能是低沉的,反映出他的挫败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t up to par”或“below the standard”,它们都传达了能力或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
“才识不逮”这个成语在评价个人能力和学识时非常有用,但它也提醒我们要有自我提升的意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才识不逮而忠实有余,次也。
1.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
2.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逮】
捉,特指经过追赶或试图抓住
【组词】
逮蚊子、 逮特务、 猫逮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