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5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51:37
词汇“力索”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经过查询,它似乎没有明确的标准定义。因此,我将从这个词汇的字面组合来分析,并尝试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探讨。
“力索”字面意思可能是指“力量的线索”或“通过力量寻找”。在这里,“力”通常指力量、能力或动力,而“索”可以指线索、搜索或索取。
由于“力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来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口语中,如果没有特定的背景,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
由于“力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难以追溯。它可能是由两个常用汉字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的语境或表达特定的概念。
在鼓励探索和创新的文化背景下,“力索”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勇于挑战、不断探索新知的人。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不懈努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遇到需要通过努力和探索来解决的问题,可能会使用“力索”来形容这个过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力索”来表达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知识的海洋里,我用力的索,
寻找那隐藏的珍珠,不畏风浪。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黑暗中用手电筒寻找出路,这个过程可以用“力索”来形容。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探索时的脚步声或心跳声。
由于“力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存在。
尽管“力索”不是一个常见词汇,但它体现了探索和努力的精神。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
2.
【索】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同本义 。后泛指各种绳索。
【引证】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 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列士·天瑞》-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 《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而索綯。
【组词】
索苇、 索头、 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