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0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02:08
“俎上之肉”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放在砧板上的肉,通常用来比喻处于任人宰割或无法自主的状态。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烹饪场景,砧板上的肉等待被切割和烹饪,因此引申为比喻人在某种情境下无助或被动。
在文学作品中,“俎上之肉”常用来形容人物在权力斗争、战争或政治阴谋中的被动地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某种压力或困境下无法反抗的状态。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人或某团体在谈判或决策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情感色彩的细微变化,而反义词则强调主动和控制的状态。
“俎上之肉”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烹饪文化,砧板和刀具是烹饪的基本工具,肉放在砧板上等待处理,因此这个场景被用来比喻人的被动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烹饪场景,而是广泛应用于各种比喻情境。
在**传统文化中,烹饪和饮食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与烹饪相关的成语和比喻在语言中非常常见。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权力和弱势地位的认知,强调了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压迫。
这个词汇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无力感,因为它描绘了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在联想方面,人们可能会想到古代的厨房场景,砧板上的肉等待被切割,这种场景引发了对无助和被动的深刻联想。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在职场或人际关系中的被动状态,例如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无力感。
在诗歌中,可以将“俎上之肉”融入到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中:
在权力的砧板上,
我们是俎上之肉,
无声地等待,
被切割的命运。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代厨房的场景,砧板上摆放着一块肉,周围是忙碌的厨师。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的音乐来增强这种被动和无力的感觉。
在其他语言中,类似的比喻可能包括“砧板上的鱼”或“待宰的羔羊”,这些表达都强调了被动和无助的状态。
“俎上之肉”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比喻,还反映了社会和文化中的深层意义。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在各种情境下的被动状态。
……如令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
【俎】
(指事兼形声。小篆字形。《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楚茨》-为俎孔硕。 、 《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 《山海经·海外西经》-祭操俎。 、 《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 、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组词】
俎几、 俎拒、 俎味
2.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肉】
(象形。甲骨文 字形,小篆,象动物肉形。“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动物的肌肉)。
指供食用的动物肉。
【引证】
《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肉,胾肉。 、 《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 、 《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可食肉矣。 、 《礼记·曾子问》-不归肉。 、 《周礼·内饷》-辨体名肉物。
【组词】
吃肉;蟹肉;家禽的黑肉;肉醢、 肉山脯林、 肉林、 肉腥、 肉糜、 肉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