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2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24:08
词汇“斗唇合舌”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汉语,用来形容人说话时唇舌并用,形容说话巧妙、能言善辩。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斗唇合舌”字面意思是指唇舌的动作,比喻说话时唇舌并用,形容人说话巧妙、能言善辩。
“斗唇合舌”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于口才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语境中仍然被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口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因此,“斗唇合舌”这个成语在描述那些能够通过言语影响他人的人时,具有积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面的,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积极的沟通能力。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在公众场合或辩论中表现出色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说服他人的情况,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的或他人的口才。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斗唇合舌”用来形容主角的口才,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深度。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在说话时唇舌的动作;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流畅、有力的说话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会有类似的表达来形容口才好的人。
“斗唇合舌”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反映了古代对于口才的重视,并且在特定的语境中仍然具有描述和表达的功能。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词汇量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韩三十五老大汉向同年觅得一副使,而更学斗唇合舌。
1.
【斗】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怒发对打形。本义:搏斗)。
搏斗;引申为战斗。
【引证】
《说文》。按,争也。-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 、 《古考经说》-二士对戟为鬥。 、 《说文》。按,相接之意。-鬥,遇也。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投身大敌,与之扑斗。
2.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3.
【合】
(会意。从亼(jí),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合,合口也。 、 《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
4.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