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25: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25:06
“悬驼就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骆驼吊起来以便接近石头。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或者形容做事方法不当,效率低下。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不切实际、方法不当的行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合理。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工程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资源分配和问题解决的策略。
同义词:本末倒置、轻重倒置、舍本逐末 反义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悬驼就石”这个成语的来源不详,但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效率和方法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批评不当行为的一个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和“实事求是”,因此“悬驼就石”这样的成语常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不理智和低效的行为。人们可能会联想到那些因为小问题而忽视大问题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过一些项目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目标,这种情况下,“悬驼就石”这个成语就非常贴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悬驼就石,时光匆匆,不识轻重,岁月蹉跎。”
想象一幅画面:一只骆驼被吊在空中,而人们却在下面忙碌地搬运石头,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感到荒谬和无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意思是为了次要的事情而忽视了主要的事情。
“悬驼就石”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次,合理安排资源和时间。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法苑珠林》卷六六记载:有人得到一匹死骆驼,剥皮嫌刀钝。楼上有块磨刀石,于是上楼磨刀,下楼剥皮,上下往返,十分费事。
古代有人得到一匹死骆驼,他想剥掉骆驼皮但嫌刀钝。楼上有块磨刀石,于是他一会儿上楼磨刀,一会儿下楼剥皮,上下往返,十分费事。为了就近磨刀,他并没有把磨刀石搬下来,却费尽力气将死骆驼挂到楼上去剥
1.
【悬】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悬者植梯接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以叵幅悬之。 、 清·张廷玉《明史》-倒悬之。
【组词】
悬丝诊脉、 悬壁
2.
【驼】
(形声。从马,它声。从马,表示与马相类的动物。本义:骆驼)。
相当于“坨”、“块”。
【引证】
《大波》-你没看见,退油丹都使了两驼!
3.
【就】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4.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