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00:32: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00:32:23
[兀立]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直立、挺立的样子。它通常用来形容物体或人站立得笔直,不倾斜,有一种坚定、稳固的感觉。
“兀立”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演变过程中保持了基本的直立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等,已有类似用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有所下降,更多地保留在书面语中。
在**文化中,“兀立”常与坚韧、不屈的精神相联系。例如,在描述历史人物或英雄时,常用“兀立”来形容他们的坚定立场和不动摇的信念。
“兀立”一词给人以坚定、稳固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那些在风雨中依然屹立不倒的事物,如山峰、古树等,引发人们对坚韧和毅力的敬佩。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登山活动中看到一座兀立的山峰,它在云雾中显得格外庄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歌: 兀立的山峰, 在云海中沉默, 见证了岁月的流转, 却从未动摇。
视觉联想:想象一座兀立的山峰,它在晨曦中被金色的阳光照亮,周围是缭绕的云雾,给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感觉。 听觉联想:想象风吹过兀立的山峰,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tand tall”或“towering”,它们也传达了直立和稳固的含义,但“兀立”更多地带有**文化中的坚韧和庄严的意味。
“兀立”一词虽然不常在口语中使用,但在书面语和文学作品中却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它不仅描述了物体或人的直立状态,更传达了一种坚定和稳固的精神。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兀立”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美感。
1.
【兀】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兀,高而上平也。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兀岸、 兀嵝
2.
【立】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立,侸也。 、 《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 《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持璧却立。 、 《韩非子·喻老》-立有间。 、 宋·欧阳修《归田来》-卖油翁释担而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立或卧。
【组词】
挺立、 坐立不安;把电线杆立起来;肃立、 立托、 立容、 立戟、 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