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2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5:23:13
“凭虚”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依靠虚无或虚幻的东西。基本含义是指依赖于不真实或不稳固的基础,或者指在无实质内容的情况下进行某种行为。
在文学中,“凭虚”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行为或情感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如“他的爱情不过是凭虚而生的幻想”。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决策或行为缺乏实际依据,例如“他总是凭虚决策,从不考虑实际情况”。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心理学,这个词可能用来探讨虚无主义或幻觉的概念。
同义词中,“虚构”强调无事实依据的创造,“空想”强调不切实际的想象,“幻想”则更多指脱离现实的想象。反义词则强调有实际依据或真实存在的情况。
“凭虚”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凭”意为依靠,“虚”意为空虚或不真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传统文化中,“凭虚”可能与道家的虚无思想有关,强调事物的本质是虚无的。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常用来批评那些不基于事实的决策或行为,反映了社会对实际和真实的重视。
“凭虚”这个词给我一种不踏实和不可靠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建立在不稳定基础上的事物,如泡沫般的幻影,随时可能破灭。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些项目提案完全是凭虚构的,缺乏实际可行性分析。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任何决策或计划都应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凭虚”:
在这凭虚的梦境中,
我追寻那不存在的星光,
直到现实的风,
吹散了虚幻的雾。
看到“凭虚”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云端,脚下是无尽的虚空。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或远处模糊的回声,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在英语中,“凭虚”可以对应到“groundless”或“illusory”这样的词汇,它们都表达了缺乏基础或不真实的意思。不同文化中,对虚无和真实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凭虚”的深入学*,我更加明白了在语言表达和实际生活中,区分虚幻与真实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加深了我对语言背后文化和哲理的理解。
1.
【凭】
(会意。从几,从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凭借。本义:倚靠)。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恁,依也。 、 《三国演义》-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 、 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组词】
凭几、 凭肩、 凭脉
2.
【虚】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hū)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 、 《尔雅》-河出昆仑虚。 、 《易·升》-虚邑。 、 《诗·傭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 《庄子·天运》-以游逍遥之虚。
【组词】
虚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