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11: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11:23
“比肩齐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肩并肩地站在一起,声音一致地发出。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团结一致,共同行动或表达相同的观点或情感。
“比肩齐声”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比肩”和“齐声”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逐渐固定为成语形式。
在中国文化中,团结一致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比肩齐声”这个成语在强调集体行动和一致性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以团结、力量和一致性的正面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集体行动的力量和共同目标的重要性。
在学生时代,我曾参与一个环保项目,我们团队成员比肩齐声地推动了一系列环保活动,这种团结一致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集体行动的力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比肩齐声,我们呼唤和平,/ 在风雨中,我们的声音坚定不移。”
想象一群人肩并肩地站在一起,共同发出一致的声音,这种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象征着团结和力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nd shoulder to shoulder”或“speak with one voi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团结一致的意义是相似的。
“比肩齐声”这个成语在强调团结和一致性方面具有重要的语言和文化价值。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而且在社会和政治语境中也有其独特的意义。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表达集体行动和一致性的概念。
虽起孤傲,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1.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2.
【肩】
(象形。从户,从肉。本义:肩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肩,髆也。从肉,象形。 、 《尔雅》-北方有比肩之民焉。迭食而迭望。 、 《仪礼·少牢礼》-肩臂臑。 、 《庄子·养生主》-肩之所倚。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并肩手相接。
【组词】
肩巴、 肩甲、 肩磨、 肩排
3.
【齐】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齊,禾麦吐穗上平也。 、 《礼记·曲礼》-立如齐。
4.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