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7:55
“恫心疾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心中感到极度恐惧和痛苦,形容非常害怕和忧虑。其中,“恫”意为恐吓、使害怕,“心”指内心,“疾首”则是指头痛,比喻极度痛苦。
在文学作品中,“恫心疾首”常用来形容人物因某种原因而感到极度的恐惧和痛苦,如在历史小说中描述人物面对重大危机时的内心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演讲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精神病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患者的极端心理状态。
同义词:心惊胆战、惶恐不安、惊恐万状 反义词:泰然自若、心平气和、安之若素
“恫心疾首”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文学和正式文体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坚韧,因此“恫心疾首”这样的表达往往用来强调在逆境中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压抑,联想到的是面对无法逃避的困境时的绝望和无助。
在我的生活中,这个词汇曾在阅读历史小说时遇到,用来描述主人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内心挣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恫心疾首的梦,缠绕着无眠的我,恐惧如影随形。”
视觉上,我联想到的是黑暗、压抑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听觉上,可能是低沉的风声或是远处隐约的雷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nic-stricken”或“terrified to the cor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状态相似。
“恫心疾首”这个成语虽然不常在日常口语中使用,但在文学和正式文体中仍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成语,对于深入理解汉语文化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我先君昔事隋,职贡无废,乃贪我土宇,灭我宗祊,我是以恫心疾首,思刷厥耻。
1.
【恫】
悲痛;伤心。
【引证】
《说文》-恫,痛也。 、 《书·盘庚上》-乃奉其恫。 、 《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恫。 、 《诗·大雅·思柔》-哀恫中国。 、 《史记·燕世家》-国大乱,百姓恫恐。
【组词】
恫怨、 恫悔、 恫忧、 恫瘝
呻吟。
【引证】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今痛而呻者,江南俗谓之呻唤,关中俗谓之呻恫。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疾】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矢,字形象人腋下中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本义:受兵伤。泛指疾病)。
轻微的叫疾。
【引证】
《说文》。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疾,病也。 、 《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
4.
【首】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汉书·天文志》-首,阳也。 、 《楚辞·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 、 《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 《战国策·燕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聊斋志异·狼三则》-以刀劈狼首。
【组词】
昂首;叩首;搔首;首功、 首虏、 首枕其股、 首丘、 首身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