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55: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55:24
引颈受戮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伸出脖子等待被杀”。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无反抗之意,甘愿接受即将到来的死亡或惩罚,通常带有贬义,暗示某人缺乏勇气或决心。
在文学作品中,引颈受戮 常用来描绘那些在绝望或无助情境下的人物,如历史小说中被俘的将领或悲剧中的主角。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不可避免的失败或困境时的态度。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军事,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那些明知自己有罪或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的行为。
同义词:束手就擒、坐以待毙、甘心受罚 反义词:奋起反抗、拼死抵抗、负隅顽抗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束手就擒 和 坐以待毙 强调的是被动接受,而 奋起反抗 和 拼死抵抗 则强调主动对抗。
引颈受戮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刑罚文化,当时死刑犯在被处决前需要自己伸出脖子,以便刽子手更容易执行死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语境中,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被动接受不利结果。
在传统文化中,引颈受戮** 常常与忠诚、勇气和尊严等价值观相对立。它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在面对逆境时应如何行动的期待和评价。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悲哀和无奈。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接受悲惨结局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朋友在面对职业挫折时选择放弃而不是继续努力,他们的态度让我想到了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引颈受戮兮,非吾愿; 拼死一搏兮,方显英雄本色。
在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刑场上的场景,刽子手和等待处决的犯人。在听觉上,可能伴随着沉重的鼓声或哀伤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o stick one's neck out" 或 "to await execution",但这些表达没有引颈受戮那样强烈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引颈受戮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行为的词汇,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非常重要。
天兵到日,尚不引颈受戮,乃敢拒敌大兵!
这些人都成了~的囚犯,现在只不过是在挨日子罢了。
1.
【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淮南子·说林训》-引弓而射。 、 《战国策·楚策》-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 《淮南子·人间训》-丁壮者,引弦而战。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组词】
引手、 引弓、 引满
2.
【颈】
(形声。从刀,巠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颈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颈,头茎也。 、 《荀子·荣辱》-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 、 《荀子·彊国》-譬之是犹欲寿而歾颈也。 、 《庄子·马蹄》-喜则交颈相靡。 、 《韩非子·五蠹》-折颈而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颈血溅大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伸颈,侧目。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抚其颈曰。
【组词】
颈血
3.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
4.
【戮】
(形声。本义:斩,杀)。
同本义(表示处以死刑,特指杀死人后陈尸示众)。
【引证】
《说文》-戮,杀也。字亦作剹。 、 《周礼·掌戮》注-戮谓膊焚辜肆。 、 《荀子·王制》-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 、 《资治通鉴》-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
【组词】
戮佞、 戮身、 戮挫、 戮杀、 戮害、 戮罪、 戮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