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6:20
词汇“死政”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在中文语料库中很难找到确切的定义和广泛的使用实例。然而,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推测“死政”可能指的是一种无效的、僵化的或不受欢迎的政治体制或政策。以下是对这个词汇的深入分析:
“死政”可以理解为“死亡的政治”或“僵死的政治”,指的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政策已经失去了活力,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民众不满和反对。
由于“死政”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被用来批评某些政治体制或政策的僵化和无效。
由于“死政”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明确。它可能是由“死”和“政”两个字组合而成,用来形容政治的某种状态。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死政”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受欢迎或无效的政治体制或政策。它反映了民众对政治体制的期望和对变革的需求。
“死政”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人们的负面情感反应,因为它暗示了一种停滞和无效的状态。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政治腐败、民众不满和社会动荡。
由于“死政”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它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然而,在讨论政治体制或政策时,人们可能会使用类似的表达来批评某些政治现象。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死政”作为一个象征,用来描述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失去了活力和民众的支持。
由于“死政”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然而,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些描绘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图像或声音。
在不同的语言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来描述无效或不受欢迎的政治体制或政策,例如英语中的“dead politics”或“stagnant politics”。
“死政”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来批评和反思那些无效或不受欢迎的政治体制或政策。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政治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政】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政,正也。 、 《论语·有政》马注-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 《墨子·天志上》-必从上之政下。 、 清·秋瑾《致琴文书》-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
【组词】
正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