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2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4:29:48
初伏:初伏是**传统节气中的一个时段,指的是夏季的第一个伏天,通常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7月底之间。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期,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初伏的具体日期根据农历来确定,通常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持续十天。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初伏常被用来描绘炎热的夏日景象,如“初伏的阳光如同火炉,烤得大地滚烫”。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初伏到了,天气越来越热了”来表达对炎热天气的感受。 专业领域:在气象学或农业领域,初伏可能被用来预测或分析夏季的气候特征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同义词:暑伏、热伏 反义词:寒冬、腊月
初伏一词源自**古代的农历节气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具体日期和意义在民间有所变化,但基本概念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初伏被视为夏季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会有一些特定的俗来应对炎热,如喝绿豆汤、吃西瓜等。
初伏让人联想到炎热的天气和夏日的活动,如游泳、吃冰淇淋等,同时也可能带来对高温天气的不适感。
在初伏期间,我通常会减少户外活动,多喝水,注意防暑降温,以保持身体健康。
在诗歌中,初伏可以被用来形容夏日的炎热和生活的节奏,如:“初伏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蝉鸣声中,夏日悠长。”
初伏让人联想到烈日下的景象,如滚烫的柏油路、闪烁的水面,以及蝉鸣和空调的嗡嗡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与“初伏”完全对应的词汇,但夏季的高温时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相应的*俗和应对措施。
初伏作为一个节气词汇,不仅反映了*的气候特点,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俗。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1.
【初】
(会意。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义:起始,开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 、 《广雅》。按,谓展帛以就裁。-初,舒也。 、 《易·既济》-初吉终乱。 、 《易·书大传》-名曰初虑。 、 《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 、 《论衡·订鬼》-初疾畏惊,见鬼之来。 、 陶渊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组词】
初岁、 初枯、 初头、 初化、 初末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