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0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00:19
城阙:指古代城墙上的门楼或瞭望台,通常位于城墙的重要位置,用以防御和观察敌情。在文学作品中,城阙也常用来象征城市的繁华或历史的沧桑。
城阙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诗经》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字面意义逐渐扩展,成为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象征性词汇。
在**古代,城阙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防御功能,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文化上,城阙常被用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变迁的感慨。
城阙一词常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战争、城市的兴衰和时间的流逝。
在参观西安古城墙时,我曾站在城阙之上,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城市的脉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城阙上的灯火,如同历史的眼睛,静静注视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想象站在城阙之上,可以听到风吹过城墙的声音,看到远处灯火阑珊的城市景象。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建筑元素如城堡的塔楼或城墙,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但在词汇表达上有所不同。
城阙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着古代城市的防御功能,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加文化的深度。
1.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
2.
【阙】
去除。
【引证】
《周礼》-以待会而考之,亡者阙之。
挖掘。
【引证】
《左传》-若阙地及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