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3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31:30
火上弄冰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火上玩弄冰块”,比喻做事情自找麻烦,或者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这个成语强调了行为的荒谬和结果的必然失败。
在文学作品中,火上弄冰 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愚蠢行为或不切实际的计划。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警告某人不要做无用功或自找麻烦。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
同义词:自讨苦吃、自找麻烦、画蛇添足 反义词:事半功倍、一举两得、恰到好处
火上弄冰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用以形容各种不切实际或自找麻烦的行为。
在文化中,火上弄冰** 体现了对于“知难而退”和“量力而行”的价值观。它提醒人们在行动前要三思而后行,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失败。
这个成语给我一种无奈和讽刺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们的坚持往往显得既可笑又可悲。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坚持要在不合适的时间推出新产品,结果市场反应冷淡。这就像是火上弄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火上弄冰,冰消雪融,
明知不可,偏要逞强。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熊熊燃烧的火堆上试图玩弄一块冰,冰块迅速融化,而火焰却越发旺盛。这种视觉冲击强化了成语的荒谬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flogging a dead horse" 或 "chasing rainbows",都表达了类似的“做无用功”或“追求不可能”的意思。
火上弄冰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行为中的一种非理性倾向,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观点。
~,不禁几日,弄得精光,连饭也没有得吃。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3. 【弄】
4.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