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41: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41:39
词汇“摹捉”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专业化的词汇。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摹捉”的字面意思是通过模仿或复制来捕捉某物的特征或本质。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它可以指通过观察和学*来掌握或理解某事物。
“摹捉”由两个汉字组成:“摹”意味着模仿或复制,“捉”意味着捕捉或抓住。这个词汇可能起源于艺术领域,后来扩展到其他需要通过模仿来学*的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临摹大师作品是一种常见的学方法,尤其是在书法和绘画领域。因此,“摹捉”在这个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摹捉”可能让人联想到耐心和细致的学*过程,以及对细节的关注。它可能带来一种专注和沉浸的情感体验。
在个人学*或工作中,通过摹捉优秀作品或案例,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理解力。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摹捉”来描述诗人如何通过文字捕捉自然的美景或人类的情感:
笔下摹捉山川色,
心中捕捉岁月痕。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艺术家在画室中临摹一幅名画,通过视觉联想来感受“摹捉”的过程。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mulate”或“copy”,但“emulate”更强调通过模仿来达到相似的水平,而“copy”则更直接地指复制。
“摹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实用价值的词汇。它不仅在艺术领域有重要应用,也在学和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深入理解“摹捉”,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通过模仿来学的技巧,并在不同领域中灵活运用这一概念。
1.
【摹】
(形声。从手,莫声。本义:临摹,照着样子描画、写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摹与模义略同。”-摹,规也。 、 《汉书·高帝纪下》。邓展曰:“若画工规摹物之摹。”-规摹宏远矣。 、 《太玄法》-摹法以中克。 、 《汉书·扬雄传》-三摹九据。 、 韩愈《画记》-余之手摹也。 、 韩愈《毛颖传》-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 、 《琅琊代醉编》-六朝人尚字学,摹临特盛。
【组词】
摹帖、 摹版、 摹印、 摹肖、 摹勒
2.
【捉】
(形声。从手,足声。本义:握,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捉,搤也。 、 《广雅》-捉,持也。 、 《世说新语·方正》-伊便能捉杖打人。 、 《左传》-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 、 《三国志》-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
【组词】
捉发、 捉秤、 捉手、 捉身、 捉船、 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