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2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29:12
利他主义(Altruism)是一种道德原则,主张个体应当优先考虑他人的福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行为动机源于对他人的关心和爱,而非出于个人利益或期望得到回报。
“利他主义”一词源自法语“altruisme”,由意大利哲学家和生物学家卡洛·皮特拉米(Carlo Perrone)在19世纪中叶首次提出。它是对拉丁词“alter”(意为“其他的”)的扩展,强调关注他人的福祉。
在许多文化中,利他主义被视为美德,尤其是在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例如,在东亚文化中,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利他主义行为被广泛推崇。
利他主义常常引发积极的情感反应,如敬佩、感激和温暖。它激发人们对善良和无私行为的向往,同时也可能引发对现实社会中自私行为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总是无私地帮助学生,甚至在周末和假期也愿意为学生提供辅导。这种利他主义的行为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激他人的善意。
诗歌: 在晨曦的光辉中, 利他之心,如星辰闪烁, 无私的火焰,温暖人间, 爱,是永恒的旋律。
视觉: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志愿者在贫困地区分发食物,孩子们的笑脸和感激的眼神,体现了利他主义的温暖和力量。 听觉:一首轻柔的钢琴曲,旋律中流淌着无私和奉献的情感,让人感受到利他主义的宁静和美好。
在不同文化中,利他主义的表现和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而在东亚文化中,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更为普遍。
利他主义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原则,它不仅在文学和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利他主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个人成长和语言表达中,利他主义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表达的素材。
1.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
2.
【他】
(本作“佗”。形声。从人,“它”省声。本义:负担)。
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
【引证】
《仪礼·士昏礼》。注:“弥亲之辞。”-某以非他故。 、 《仪礼·士虞礼记》-他用刚日。
3.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