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34: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34:44
“柴毁”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柴火被烧毁或烧尽。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可能在一些古文或特定语境中出现,用来形容物品或资源被彻底消耗或破坏。
由于“柴毁”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它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用以描述某种彻底的毁灭或消耗。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
同义词“烧尽”和“烧光”与“柴毁”意思相近,都表示彻底的消耗或毁灭。反义词“保存”和“保留”则表示物品未被消耗或破坏,与“柴毁”形成对比。
“柴毁”一词的词源较为简单,由“柴”(指柴火)和“毁”(指破坏)组成。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战争或灾难后的景象,表示资源或环境的彻底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到。
在古代社会,柴火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柴毁”一词可能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示某种生活基础的丧失。在现代社会,由于能源结构的改变,柴火的重要性降低,这个词汇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也随之淡化。
“柴毁”一词给人带来一种凄凉和无助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
在个人生活中,我很少遇到与“柴毁”相关的情境,因为这个词汇在现代社会中不常用。如果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可能是在描述某种彻底的破坏或消耗时。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柴毁”来表达一种彻底的毁灭或结束:
在那无边的荒野,
柴毁成灰,
星光黯淡,
一切归于寂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被烧毁的森林,灰烬飘散,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听觉上,可能联想到火焰燃烧的声音,最终归于寂静。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与“柴毁”完全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资源的彻底消耗或环境的破坏。
“柴毁”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文学和历史文献中仍有其独特的价值。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1.
【柴】
编木维护四周。
【引证】
《淮南子》-[周武王]乃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子之门。
【组词】
柴护
覆盖。
【引证】
《管子》-掘新井而柴焉。
2.
【毁】
(形声。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本义:瓦器缺损)。
毁坏;破坏。
【引证】
《列子·汤问》-毁山一毛。 、 《论语·季氏》-毁于椟中。 、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毁其盆。 、 《说文》。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毁,缺也。 、 《小尔雅·广言》-毁,坏也。 、 《孝经·开宗明义》-不敢毁伤。 、 《易·说卦传》-兑为毁折。 、 《春秋·文公十六年》-毁泉台。 、 《左传·文公十八年》-毁信废忠。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 《孙子·谋攻》-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组词】
毁弃、 毁节、 毁车杀马、 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