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4:38
濯缨(zhuó y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洗涤帽带”,源自《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基本含义是指在清水中洗涤帽带,比喻保持高洁的品行或脱离尘世的纷扰。
濯缨一词源自《楚辞》,是古代文人对高洁品行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成为表达个人追求高洁、不愿与世俗妥协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濯缨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联系,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它反映了人们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拒绝。
濯缨给人以清新、高洁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清澈的水流和纯净的心灵。它激发人们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濯缨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复杂环境中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人。例如,一个在商业世界中坚守诚信原则的商人,可以被称为有濯缨之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我心濯缨,独步江畔。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keep one's hands clean”(保持双手干净),比喻保持清白,不参与不道德的行为。
濯缨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不仅体现了个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提升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
1.
【濯】
(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濯,洒也。 、 《仪礼·特牲礼》。注:“溉也。”-视壶濯及豆笾。 、 《国语·周语》。注:“洗也。”-王乃淳濯飨醴。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诗·大雅·泂酌》-可以濯罍。 、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 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
【组词】
濯缨、 濯磨、 濯足、 濯沐
2.
【缨】
(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缨,冠系也。 、 《墨子·公孟》-鲜冠组缨,绛衣博袍。 、 《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
【组词】
缨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