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35: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7:35:50
濯缨洗耳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洗去帽子上的灰尘,清洗耳朵”,比喻清除杂念,净化心灵,专心致志地听取或接受意见。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濯缨洗耳,以听天命。”
在文学作品中,濯缨洗耳 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尤其是在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写作中,它可以用来强调一个人的谦虚和开放心态。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领导者或个人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和接受反馈来提升自己。
同义词:虚怀若谷、洗耳恭听、从善如流 反义词:刚愎自用、闭目塞听、固执己见
濯缨洗耳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后来在《史记》等古代文献中也有所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濯缨洗耳**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谦虚和自我反省的精神。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鼓励人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意见,这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清新、纯净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清澈的水流和洁净的心灵。它鼓励人们去除杂念,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物,这种精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尤为可贵。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我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我会提醒自己要像濯缨洗耳一样,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确保我的决策是全面和周到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濯缨洗耳,心静如镜。
听取天籁,忘却尘嚣,
在这宁静中,我找到了真我。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清澈的溪流旁,轻轻地洗去帽子上的灰尘,耳朵贴近水面,仿佛在聆听大自然的低语。这样的画面和声音让人感到宁静和平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pen-minded”或“receptive to feedback”,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接受新信息和意见的重要性。
濯缨洗耳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比喻,也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和意见时,保持一颗谦虚和开放的心,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的观点。
1.
【濯】
(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濯,洒也。 、 《仪礼·特牲礼》。注:“溉也。”-视壶濯及豆笾。 、 《国语·周语》。注:“洗也。”-王乃淳濯飨醴。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诗·大雅·泂酌》-可以濯罍。 、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 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
【组词】
濯缨、 濯磨、 濯足、 濯沐
2.
【缨】
(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缨,冠系也。 、 《墨子·公孟》-鲜冠组缨,绛衣博袍。 、 《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
【组词】
缨冠
3.
【洗】
洗脚。
【引证】
《说文》-洗,洒足也。
姓。同“冼”。
4.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