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4: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4:18
“濯缨沧浪”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濯缨”和“沧浪”两个词组成。其中,“濯缨”意为洗涤帽缨,比喻清高自守;“沧浪”则指深而清澈的水。整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洗涤帽缨于清澈的水中,比喻保持高洁的品性。
在文学作品中,“濯缨沧浪”常用来形容人物的高洁品格,如在古代诗词中,诗人可能用此成语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学术讨论中,它会被引用以强调某种高尚的道德情操。
“濯缨沧浪”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原意是指根据水的清浊来决定洗涤的对象,后来演变为比喻根据环境的不同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准则,保持高洁。
在**传统文化中,保持个人品性的高洁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追求。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强调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
这个成语给人以清新、高洁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清澈的水和不受污染的心灵。它鼓励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保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复杂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自己原则和品格的人。例如,在职场中,有些人可能会面临道德抉择,而那些能够坚守原则的人就可以被形容为“濯缨沧浪”。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心如濯缨沧浪水,不染尘埃一片云。”这样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心灵的向往和追求。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隐士在清澈的溪流边洗涤着自己的帽缨,周围是宁静的自然风光。这样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高洁的视觉感受。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保持纯洁的心灵”(maintaining a pure hear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保持道德纯洁的重要性。
“濯缨沧浪”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比喻,也是一种道德追求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高洁和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升表达的深度和美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不降不辱。”
1.
【濯】
(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濯,洒也。 、 《仪礼·特牲礼》。注:“溉也。”-视壶濯及豆笾。 、 《国语·周语》。注:“洗也。”-王乃淳濯飨醴。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诗·大雅·泂酌》-可以濯罍。 、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 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
【组词】
濯缨、 濯磨、 濯足、 濯沐
2.
【缨】
(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缨,冠系也。 、 《墨子·公孟》-鲜冠组缨,绛衣博袍。 、 《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
【组词】
缨冠
3.
【沧】
(形声。从水,仓声。本义:寒冷)。
寒冷。 同: 凔
【引证】
《说文》-沧,寒也。 、 《周书·周祝》-天地之间有沧热。 、 《荀子·正名》-疾养滄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 、 《汉书·枚乘传》-欲汤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 《列子·汤问》-日初出,沧沧凉凉。
【组词】
沧凉、 沧热
4.
【浪】
波浪,水因风吹、石激而形成的涌动。
【引证】
《世说新语·雅量》-风起浪涌。 、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左思《魏都赋》-温泉毖涌而自浪。
【组词】
风浪、 激浪、 浪波、 浪淘淘
放荡;放纵。
【引证】
《诗·邶风·终风》-谑浪笑敖。
【组词】
浪弟子、 浪事、 浪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