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5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56:53
孽债(niè zhài)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因恶行或不当行为所产生的债务或责任。它通常用来形容由于过去的不良行为或错误决策所导致的后果,这些后果往往需要在未来付出代价或进行弥补。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孽债”常被用来描述人物因过去的错误或罪行而承受的痛苦和折磨,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被认为是前世孽债的延续。
口语语境: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孽债”来形容某人因过去的错误行为而面临的困境或后果,例如:“他因为年轻时的放荡不羁,现在背负着沉重的孽债。”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伦理学领域,“孽债”可能被用来讨论个人或集体因历史上的不公正行为而应承担的责任。
同义词:罪债、恶果、因果报应 反义词:善缘、功德、福报
“孽债”一词源于**概念,最初指的是因前世恶行而在今生所受的苦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任何因过去错误行为而产生的后果。
在**传统文化中,“孽债”与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概念紧密相关。它强调了个人行为的责任和后果,鼓励人们行善积德,避免恶行。
“孽债”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剧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痛苦、悔恨和无法逃避的责任。它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宿命论的观点。
在个人生活中,“孽债”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因过去的错误决策而面临的经济或情感困境。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年轻时的挥霍无度,现在不得不面对财务危机。
在诗歌中,可以将“孽债”融入到对人生苦难的描绘中:
岁月如梭,孽债难偿,
前尘往事,化作泪光。
悔恨交加,心事重重,
唯有明月,照见沧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一个人背负沉重包袱的画面,象征着“孽债”。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沉重的旋律,来表达“孽债”所带来的情感压力。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karma”(业力),它源自印度教和**,用来描述因个人行为而产生的因果报应。尽管“karma”和“孽债”在概念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具体含义和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孽债”这个词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它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意识到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长远的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孽债”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复杂的人类经验和情感。
1.
【孽】
(形声。从子,薛声。从子,与子孙有关。本义:庶出的,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木萌旁出皆曰蘖,人之支子曰孽,其义略同。”-孽,庶子也。 、 《史记·商君书》-商君者,魏之庶孽公子也。 、 《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孤立之臣,庶出之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通达事理)。
【组词】
孽长子,孽子、 孽出、 孽孙、 孽庶
2.
【债】
(形声。从人,责声。本作“责”,“债”为后起字。本义:欠别人的钱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债,债负也。 、 《汉书·论贵粟疏》-于是有买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组词】
债壳子、 债赖、 债累、 债桩、 内债、 外债、 公债、 举债、 背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