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21:5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21:56:54
“仁者乐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字面意思是仁德的人喜欢山。这里的“乐”读作“yào”,意为喜爱。这个成语表达了仁德之人喜欢山的宁静、稳重和恒久不变的特性,象征着他们的品德和性格。
在文学作品中,“仁者乐山”常用来形容那些品德高尚、性格沉稳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的含义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如“他就像山一样稳重”。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伦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道德品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仁者乐山”源自儒家经典《论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仁德的推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稳重性格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山被视为稳重、恒久和崇高的象征。因此,“仁者乐山”不仅描述了仁德之人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道德的尊重。
这个成语给人以宁静、稳重和崇高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高山、清新的空气和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总是教导我们要像山一样稳重和坚定,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仁者乐山”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仁者乐山,心静如水,岁月悠悠,德行天下。”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者在山间小道上缓缓行走,周围是静谧的森林和鸟鸣声,这正是“仁者乐山”的生动体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se men seek solitude”(智者寻求孤独),虽然不完全对应,但都表达了追求内心宁静和高尚品德的愿望。
“仁者乐山”不仅是一个描述性格和品德的成语,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高尚的品德。
知者乐山,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
【仁】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引证】
《说文》-仁,亲也。 、 《春初·元命苞》-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 《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 、 《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 、 《韩非子·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 《礼记·丧服四制》-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 《诗·郑风·叔于田》-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组词】
仁人、 仁术、 仁宇、 仁瑞、 仁朴、 仁笃、 仁诲、 仁鄙
2.
【者】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同本义。
【引证】
五代·王衍《醉妆词》-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组词】
者回、 者般、 者流、 者番、 者里、 者个、 者边
3.
【乐】
(象形。小篆字形。象鼓鼙木架形。本义:音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 、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 、 《礼记·世本》-伶伦作乐。 、 《周礼·保氏》-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 、 《吕氏春秋·慎行论》-以乐传教。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