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0:3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0:31:56
“事不有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事情已经做得很充分,甚至超过了必要的程度。基本含义是指做事过分,超过了应有的限度,通常带有贬义色彩,暗示做事过度或不恰当。
在文学作品中,“事不有余”常用来批评那些过分追求完美或过度干预的行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描述某人做事过于细致或过分谨慎。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过度控制或过度干预的行为模式。
“事不有余”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中庸之道”的追求,即凡事不应过分,也不应不足,而应保持适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描述具体的行为,也用于批评社会现象或个人性格。
在**传统文化中,“事不有余”与“中庸”思想紧密相关,强调平衡和适度。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常用来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要注意分寸,避免因过度而适得其反。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谨慎和反思。它提醒我在做事时要考虑行为的后果,避免因过分热情或过度干预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在我的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对项目的每一个细节都事不有余,结果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滞后。这件事让我深刻理解到“事不有余”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开事不有余,叶落知秋,岁月静好不过度。”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在花园中过度修剪花草,导致花草失去了自然的美丽。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声音:一个人在会议上过度发言,导致其他人失去了表达的机会。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verkill”,意指过度杀伤或过度做某事。这个词汇在英语文化中也带有贬义,暗示做事超过了必要的程度。
“事不有余”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帮助我理解适度的重要性,也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行为的分寸。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明白了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恰当地使用它,以及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娘儿俩先哭了个事不有余,大家劝住,他便忙着到祠堂行礼。
那婆子乐了个~,然后大家方才动身。
1.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有】
4.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