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3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1:38:02
词汇“清巧”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特定语境下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清”和“巧”两个字来理解。
结合起来,“清巧”可能指的是既纯净又精巧的特质,或者形容某物既清澈又巧妙。
由于“清巧”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的清新与精致,或者形容工艺品的纯净与精巧。在口语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专业领域,如艺术、设计或手工艺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作品的特质。
由于“清巧”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清”和“巧”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语境下的形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巧”都是受到推崇的特质。例如,在园林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可能会用到“清巧”来形容设计的精妙与纯净。
“清巧”可能给人带来清新、精致、高雅的情感反应。联想上,可能会想到精美的工艺品、优雅的自然景观或细腻的艺术作品。
由于“清巧”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较少遇到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但如果在一个艺术展览中看到一件既纯净又精巧的作品,可能会用“清巧”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清巧的笔触,绘出梦中的花园,每一朵花都带着晨露的纯净。”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清澈的溪流、精致的陶瓷或细腻的画作。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轻柔的乐曲或细腻的鸟鸣。
由于“清巧”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特质,如纯净与精巧,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体现。
“清巧”是一个结合了纯净与精巧特质的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特定语境下可以用来形容既清澈又巧妙的事物。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提升对细微差别的感知能力。
1.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2.
【巧】
(形声。从工,丂(kǎo)声。“工”有精密、灵巧义。本义:技艺高明、精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巧,技也。 、 《墨子·贵义》-利于人,谓之巧。 、 《庄子·天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 马融《长笛赋》-工人巧士。 、 明·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组词】
巧思、 巧工、 巧任、 精巧;工巧、 巧夺天孙、 巧舌、 巧便、 小巧、 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