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3:3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3:33:14
手力: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手的力量或者用手进行的工作能力。它可以指实际的肌肉力量,也可以指一个人用手完成任务的技能或效率。
“手力”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手”和“力”两个字组成,没有复杂的演变历史。在中文中,“手”指手部,“力”指力量,组合起来即表示手的力量。
在**传统文化中,勤劳和力量是被高度赞扬的品质。因此,“手力”这个词汇常常与勤劳、能干等正面形象联系在一起。
提到“手力”,我联想到的是勤劳的工人、强壮的**员或是任何需要用手完成重活的人。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力量和效率的感觉。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一个团队建设项目,其中需要大家合力搬运材料。那时,团队中几位手力强的成员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的力量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手力”:
手力如山,稳稳托起希望的重量, 每一指尖,都是勤劳的证明。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强壮的工人用手力搬运重物的场景。听觉上,可能是搬运时重物与地面摩擦的声音,或是工人们互相鼓励的呼喊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hand strength”或“grip strength”,它们在概念上与“手力”相似,但使用场景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手力”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手的物理力量,也反映了文化中对勤劳和力量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手力”可以丰富我的词汇选择,使我的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